“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系统性变革,当前已进入攻坚期。”6月25日,在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会上,与会嘉宾对此形成共识。 近年来,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去产能、发展电炉炼钢、探索氢冶金、建设EPD(环境产品声明)平台、制定低碳排放钢标准等举措,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。然而,正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、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所说:“当前逆全球化浪潮兴起,绿色低碳发展摇摆不定,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构,钢铁行业在面临下行周期严峻挑战的同时,如何能够心无旁骛、坚持不懈地实现绿色低碳技术进步,是企业、行业、政府乃至全社会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。” 直面挑战,探索前行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发展工作组的研究报告,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有:产业布局不尽合理,优化调整挑战大;先进产能不足,淘汰过剩产能任重道远;流程结构以长流程为主,短期内难以改变;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,清洁替代难度大;资源结构以铁矿石为主,降碳难度大。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全面谋划、系统推进。 “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、碳交易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下,钢铁产业格局发生重构是必然的。政府部门要鼓励钢企在重组过程中优化布局、削减产能,探索多渠道联合重组方式,推动钢企加快实施跨地区、跨所有制联合重组。”该工作组指出。 世界钢协副总干事钟绍良就此展开分析,预计未来25年全球钢铁需求总量将增长15%以上,但产量上升会给减碳带来巨大压力。“印度和东南亚新增产能多采用长流程,进一步加大碳排放强度降低难度。”他说。同时,世界主要钢铁企业规划的超7000万吨/年“绿钢”产能,均面临推迟的风险,短期低碳发展挑战重重。在他看来,影响钢铁行业降碳的因素非常复杂,一些影响降碳进展的因素已超越了技术本身。如地缘政治因素干扰明显,部分国家的大选给该国的气候战略带来不确定性;近两年全球钢铁企业业绩不佳,保利润、求生存成为首要任务;等等。未来,钢铁行业需在重重困境中探索前行,寻找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。 姜维认为,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低碳技术进步,但在行业下行周期,低碳技术研发或对钢企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。“构建低碳技术研发新格局尤为关键。”他说道。为此,他建议既要加大对于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,也要加大共性技术协同研发。同时,亟须从国家层面落实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,形成政策框架体系,促进中国钢铁低碳技术进步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 多管齐下,协同降碳 会上,与会代表从多方探寻了钢铁产业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,一致认为,面对复杂严峻的低碳形势,唯有协同创新方能破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