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么一家钢铁企业,产品遍布神州大地: 它的产品撑起了港珠澳大桥的“脊梁”,24.8万吨钢板助大桥抵御16级台风; 它的产品贯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能源“动脉”,管道既能扛高压,又能抗低温,让天然气输送效率提升30%; 它的产品装配在千万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里,助力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、更省电。 它,就是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武钢有限”)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现代钢铁联合企业,从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到今天,武钢有限累计产钢已超4.4亿吨,产品种类达1300多种,其中独有产品200多种。 近日,记者走进武钢有限,实地感受这家企业的“钢铁力量”。 发力高精尖 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整装待发的武钢有限高铁重轨。 轧制、热处理、剪切……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产线上,0.1毫米厚、1米宽的银色钢板如绸缎般高速“吐”出。 无取向硅钢,又称为电机钢,是电驱动系统的“心脏”,新能源汽车、机器人、低空飞行器等产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。 “近年来,越来越多下游产业向电动化方向升级,对硅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。”武钢有限技术中心无取向硅钢产品首席工程师陈圣林说。 一年前,武钢有限实现了0.1毫米级高强度、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量产。 薄,意味着什么? 更低的损耗。“一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,一般要用到50至80公斤的无取向硅钢,硅钢越薄,电机的损耗就越低,效率越高。”陈圣林说,和前代产品相比,0.1毫米极薄硅钢能够将电机效率提升超20%。 更小的体积。“无论是人形机器人,还是低空飞行器,它们的电机都逐渐走向小型化。”陈圣林表示,使用这款硅钢电机能够在相同体积下输出更大的功率,助力电机小型化、轻量化升级。 更精密的制造工艺。先易后难,从“0.15毫米”规格入手;边生产边摸索,先后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;应用智能系统,精密控制温度、精度、压力等各项参数……武钢有限团队接续奋斗,短短一年便实现了技术突破。 发力高精尖的同时,武钢有限也致力于挺起硬脊梁。 乌东德水电站,“西电东送”的国家重大工程,首批机组投产至今,已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输送超18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。 转子,水轮发电机的关键部件。“乌东德水电站水轮机转子所用的材料正是我们研发的750兆帕级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。”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畅说。 宋畅介绍,乌东德水电站机组转子由4.3万张扇形磁轭钢片叠装而成,总重达2100吨、高近4米。当机组工作时,磁轭钢片的转速高达每分钟93圈。任何一片磁轭钢不平整,都会让转子的重量分布失衡,进而影响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。 “同时期,全球最好的磁轭钢片标准是不平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/米,而我们研发的磁轭钢不平度小于1毫米/米,极大助力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磁轭钢的国产化。”宋畅说。 武钢有限创新的“炉火”还在越烧越旺: 超宽汽车板批量应用于国内重点汽车厂商,市占率达75%以上;钢轨产品应用于我国近百条铁路线路,铺设里程达1.8万公里;光伏支架用超级耐候拉杆用钢将材料韧性提升150%以上,助推光伏行业用材升级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武钢有限研发出全球首发产品8个,独有领先品种牌号占比提升至48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