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一五”一路走来,武钢有限能取得今天的成绩,几经探索、殊为不易。 1957年7月1日,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开工,计划次年国庆节前后投产。彼时,有外国报纸预言,一号高炉1958年出铁是“天方夜谭”。 武钢有限党群工作部部长黄超回忆,当时一号高炉的炉长李凤恩为了能让高炉提前出铁,带领炉前工奋战8天8夜,人拉肩扛,用3个半小时往炉膛里装进了1500根枕木。“最终,武钢仅用14个月13天便完成了外国人眼中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’。” 上世纪70年代,国家决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,其中包括一套在武钢落地的产线——“一米七”工程。为熟练地驾驭这些“洋设备”,武钢掀起了岗位练兵和科技攻关的热潮。一大批技术人员守在生产现场,熟悉设备、分析板型。最终,不仅成功消化吸收了200多项专利,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。 时光流转,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。 回忆磁轭钢的研发历程,宋畅依然充满自豪。她说,磁轭钢的高强度、强韧性和磁感性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内在矛盾,关系之复杂好比三元N次方程,“要想成功,只能不断试错。”合金成分的变化要跟踪炼钢厂、板型控制要跟踪热轧厂,退火环节要跟踪冷轧厂……历经10个春秋,宋畅所在的团队成功开发出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,性能领先世界。 然而,武钢有限也曾面临挫折。2015年,钢铁行业面临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,武钢经营面临困难。 怎么办?靠改革。2016年12月,宝钢、武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,次年,武钢有限成立。重组后的武钢有限,不断改革创新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 2023年,武钢有限在制造体系内部引入市场机制,炼铁厂卖铁水、炼钢厂卖钢坯……上下工序以市场价格进行买卖、模拟经营,各工序、各厂部要对自身的盈利情况负责。 热轧厂厂长白春雷说:“改革促使厂里职工形成了经营思维,大家纷纷主动学算账、跑市场、抢订单,敢于挑战效益好的高难度品种。在今年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,热轧厂连续两个月毛利超过1亿元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 “过去几年实践证明,宝武重组是成功的,武钢有限的经营绩效发生了质的改变。”宝钢股份党委常委、副总经理,武钢有限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彭俊说。 催生新动能 从“傻大黑粗”到绿色低碳 上世纪70年代,工人们正在安装热轧厂粗轧机配件。 谈起钢铁业,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铁水四溅、漫天烟尘。但走进武钢有限,感受到的却是清新、绿色。 “瞧!这些光伏板每年可贡献4500万千瓦时绿电,足以覆盖厂区非生产用电,一年可减少3.54万吨碳排放。”武钢有限能环部部长助理胡舰说。 从高处俯瞰武钢有限厂区,各个生产车间的屋顶上,整整齐齐铺满了光伏发电板。近年来,武钢有限着力推动园区绿色转型,一手“应设尽设”部署场内分布式光伏发电,一手争取外购绿电。“我们力争到2030年,外购绿电比例达到40%,厂内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00兆瓦以上。”胡舰说。 生产流程,含绿量也逐步提升。 走进武钢有限热轧厂,一卷卷宽2米的低碳汽车板接连下线。“在高炉和转炉的冶炼过程中,这些‘绿钢’的废钢添加比例超40%,大幅降低了长流程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。”白春雷介绍。 智慧制造也来助力。高炉出铁,机车驶向出铁口,铁水罐对位,机车受铁完毕,前往炼钢厂……铁水从高炉运输至炼钢厂,看似简单,却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调度难题。 “理想的情况是,高炉出多少铁,机车就运多少铁。”武钢有限运输部首席技师郑军平说,但21平方公里的厂区,5座高炉、9座转炉,铁道纵横交错、交叉路口星罗棋布,多种排列组合下,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“等待”。 怎么办?武钢有限研发了“5G+铁钢界面”智慧管控平台,在智慧模型和自学习系统的加持下,智能调度和无人驾驶成为现实。铁钢界面智慧系统上线后,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%,铁水温降降低10摄氏度,仅运输环节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逾4000万元。 生产向绿,产品也广受欢迎。 “我们融合高炉加废钢、转炉大废钢比及全流程100%绿电等多项技术,研发出的全流程减碳50%以上的汽车板、建筑用钢等绿色产品,已成为市场的‘香饽饽’,为下游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胡舰说。 回望来时路,从铁水飞溅的一号高炉,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“一米七”工程,再到如今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钢铁新地标,从“一炉铁”到“百种钢”,转型之路上,武钢有限坚持自主创新,在求新求变中催生出新动能。 中国宝武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胡望明表示,企业将继续深化变革,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,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,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、推进整合协同、发展新质生产力及